首页
首页» 学院新闻» 【转载】访常务副校长赵忠教授: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转载】访常务副校长赵忠教授: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2-05-15     浏览次数:

     

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访常务副校长赵忠教授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于4月12日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教育思想大讨论。这场大讨论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近日,记者采访了主管教学工作的常务副校长赵忠教授。

  记者:我们为什么要开展这样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

  赵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到我们学校,落实上述精神,就是我们要搞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

  学校合并组建以来,始终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创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形势,面对学校发展的目标和现状,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反思和高远谋划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根据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学校长远发展前景,我们有许多思想观念需要澄清,需要统一思想和认识,这就很有必要开展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

  我们要以大讨论活动为平台,以教育思想讨论为突破口,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一步理清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的总体思路和具体途径,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那么,您认为应该怎样定位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赵忠:《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明确提出,“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我校作为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高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在“拔尖创新人才”层次。具体说,就是要实施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确定研究型、复合型等多元化人才培养类型。针对我校传统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培养目标还没有跳出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框架,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资源整合困难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步履艰难等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记者:围绕“卓越农林人才”这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做起?

  赵忠:《规划纲要》和教育部新近颁布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设高水平通选课程,促进文理交融,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精神是指导我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指南,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优化专业结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现时性和超越性的特点,而高校培养人才又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我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预见性,要从社会发展的超越特性来考虑专业设置,制定我校完善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要进行专业整合,针对现代农业高度集约化和科技密集化的特征,要不断拓宽传统涉农专业的口径,优化资源配置,按大类招生,对学生进行宽口径培养。

  第二,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使新教师、教学型和研究型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都能获得各自发展所需的各项技能的训练,同时为处在职业上升期的教师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教学发展项目,使他们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改进教师评估方式,评价结果原则上不与奖惩挂钩,在教师职务晋升中进一步细化对教学的要求,如教学质量及学生和同行反馈、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作出的贡献、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等,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投入教学的积极性。

  第三,提高核心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教师、课程、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的三大基础性因素,抓好了这三个因素,可谓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牛鼻子。其中重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应及时吸收学科和产业最新的科研及技术成果,提高课程的内容质量和水平。要根据课程内涵,结合学校特色与实际,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特色项目等方面,建立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第四,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教研室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教研室被边缘化,被课题组、项目组替代的现象,充分发挥其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功能。另一方面,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培养、晋升机制,形成对教学管理人员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考核标准、晋升标准体系,建立一支稳定、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从而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

  第五,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积极实施学生海外访学计划,加大学生访学和留学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出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形式多样的访学活动,在欧美等地一流高校或研究机构建设海外访学基地。通过学生海外学习或访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科研素养和交流能力。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课程和教材,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吸纳国际优质网络教学资源。选择有条件的专业,在校内开办全英文本科专业,全部用英文开展教学活动,招收外国留学生在我校学习本科专业,提高我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推动学科(专业)整合、课程建设和学制改革,逐步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

  第六,构建现代大学学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行的学分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放宽转专业的限制,给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针对新时期学生生涯规划多样化的实际,牢固树立自主、选择、建构、发展的、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学生观,给学生提供多次专业选择的机会。建立学生访学成绩认可机制,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应该根据专业对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探索由专业教师与学籍管理人员联合评定认可的机制,促进学生跨国界的学习。

  第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并重,在教学资源配置上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条件,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小班化教学及小组实践指导等方式,在教学管理上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课外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二是在组织上,建立一种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三重螺旋结构”,形成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结构化关系链,使这种合作延伸到人才培养环节中去,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在体系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开放性、灵活性。

  记者:怎样才能为创新拔尖人才成长疏通渠道?

  赵忠: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更加强调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营造和宽松、开放的环境建设。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本科生中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提前修满规定学分、提前毕业,并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打通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壁垒,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过程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考虑和设计,形成一条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这是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我校的宝贵优质资源,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

  当前的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在衔接上有一个“真空期”。即在大学四年级,本科生基本已经取得毕业所需要的学分数,继续学习就超过了学分数,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受到挫伤;而取得研究生保送资格的大四学生要在一年后才能入学,如果不提前介入研究生学习,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优秀本科生提前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制度不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实现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无缝对接”,有助于学生在研究生入学后很快进入角色,进行学术探索。

  记者:我们该如何搞好这场教育思想大讨论,以达到预期效果?

  赵忠: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教育思想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学校教育之魂,也是学校教育具有前瞻性的表现,因此一定要扎实搞好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切实推动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思想保障,为全面制定和实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打好基础。

  我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搞好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和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真正拿出一部分精力来抓这一项工作;各单位、部门要根据学校的要求,通过一定形式组织学习讨论。

  二要集思广益。群众中蕴涵着无穷的智慧,而且教育思想只有变成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要积极动员,真诚依靠广大干部、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要善于总结。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总结,善于规划,是个人素质、群体素质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善于从自己的实践、他人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学校有关部门、研究单位要组织力量进行广泛的调研,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多的讨论素材。

  四要突出实效。各单位和学院要根据学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专业特点,细化各专业培养目标体系,确定人才培养类型及其每个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五要广泛宣传。利用校内各种媒体,为师生员工的大讨论提供一定的平台。


 

联系方式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邮编 : 712100

综合办公室电话 : 029-87080055

主管领导 : 闫德忠   网管员 : 李平 杨萍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