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及相关专业学生:
为聚焦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高校实践创新教育改革,拓展实践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下,由山东大学主办的首届“2024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参赛工作由我校教务处主办,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融创赋能 实践致新
二、大赛选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战略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鼓励专业交叉融合,设置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四个组别,学生可根据实践内容从中任选一个组别参赛。在报名时可选择理论型实践创新项目或应用型实践创新项目。
理论型实践创新项目 主要通过文献搜集与分析、历史研究、科研 训练、实地考察调研等形式开展实践,重点突出对社会现象及问 题的学理性分析、创造性思考与论证、经验总结与规律归纳、前沿性理论创新、写作等过程,成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论文、报告、 作品、原始创新成果、自主知识产权等。
应用型实践创新项目 主要通过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案例研究、方案制定、产品设计、 应用开发等形式开展实践,重点突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发现与分 析、方案制定与论证、产品设计、实验模拟、实践检验与应用等过程,成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策划书、商业计划书、报告、 方案、应用、产品、图片或视频作品等。
参赛项目须提交《实践创新项目报告》(附件1)、汇报 PPT 及实践创新成果等有关支撑材料。《实践创新项目报告》重点介绍项目的背景及意义,拟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项目实施总体思路,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及过程,实践创新成果及价值,收获与体会等内容。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应在创意、想法、思路等方面具有原创 性,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 知识产权或物权。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权利。 一经发现或经权利人提出并查证,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三、参赛条件
1、参赛对象: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均可报名。
2、参赛队伍:每支参赛团队由 3-15名学生和1-3名指导教师组成,其中团队负责人1名(须为本科生)。研究生人数不超过团队成员数量的30%。每人限负责一个团队,但可同时作为团队成员参与其他团队报名。每位指导教师至多指导2支参赛团队。参赛团队只能选择 1 个符合要求的组别报名参赛,报名时以参赛团队负责人学籍所在学校作为参赛单位。
四、竞赛形式
大赛采用初赛、决赛两级赛制。初赛由我校组织,决赛由山东大学组织。初赛、决赛均设置网评赛、现场赛两个环节。网评赛阶段,由专家对参赛项目进行网络评审。现场赛阶段,由参赛项目团队进行现场路演及答辩,专家现场打分。项目在各赛段各环节的成绩独立计算,不累计。
五、竞赛日程安排
(一)竞赛报名
1.官网报名 学校下发竞赛通知即日起,学生开始在2024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平台报名(网址:https://xwk.sdu.edu.cn/)。2024年10月31日,大赛网络报名截止。
2、校内竞赛系统报名
参赛学生请登录学科竞赛网站(https://xkjszx.nwafu.edu.cn/#)进入报名端口,在 “2024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项目中以团队形式录入信息(团队队长负责录入),截止时间为2024年11月5日。团队报名应注意事项:
(1)由队长登录系统报名,选择团队报名并且添加上所有成员即可;
(2)团队报名填报时必须明确填写成员的排名,关系到后续获奖证书排名和学分的认定。
(二)初赛
2024年11月30日前,学校组织完成初赛团队评审遴选,具体时间、晋级决赛等信息请关注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校赛群通知。
(三)决赛
2024年12月31日前,由山东大学组织决赛网评赛及现场赛,决出各类奖项。
六、其他事项
(1)大赛动态请实时关注官方网站:https://xwk.sdu.edu.cn/
(2)奖励办法:初赛将根据参赛规模,设置一二三等奖,颁发校赛证书,决赛奖项设置等详见官方通知。
(3)对所有参赛学生,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认定实施细则(试行)》计入学分。
(4)初赛交流QQ群:2024年西农大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334819721)
联系人:庞晓玲(qq 892286423)王谊(qq 624911836)王艳花(qq 343014887)
联系地址:南校区经济管理学院C505
附件1: 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 《实践创新报告》及评审规则
联系方式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邮编 : 712100
综合办公室电话 : 029-87080055
主管领导 : 田霄鸿 网管员 : 李平 杨萍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