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高校。学校坐落于全球宜居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江苏省徐州市。现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4200余亩,学校配有附属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矿大附中的教育质量名列全市前茅。
学校经过113年的努力奋斗,现设有23个学院,学校现有教职工3400余人,专任教师2129人,其中教授489人,副教授883人,普通本科生23500余人,各类硕士、博士研究生13300余人,留学生740余人,现正朝着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学校现有2个国家“”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72个本科专业,2022年到账科研经费突破10亿元。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被评为A+,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被评为A-。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学总论等8个学科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行“启航计划”、“力行计划”、“英才培育计划”等,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持续发展。矿大为您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有吸引力的发展空间和令人羡慕的子女义务教育保障。诚挚邀请海内外优秀学者来矿大成就自我、贡献时代,加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建设祖国、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中!
二、引进人才基本条件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爱国奉献精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师德师风优良;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善于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和相应的教学科研能力;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三、引进人才任职条件及待遇
(一)卓越学者
任职条件:
国际同行公认,具有广泛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年龄一般不超过70岁,全职到校工作。
引进待遇:
1.岗位:长聘教授;
2.薪酬:一人一议;
3.住房:300㎡或等值货币补贴;
4.平台经费:2000万元;
5.团队建设:配备3-5名科研助手,保证每年博士生招生名额,协助组建科研团队,全校实验平台开放共享;
6.配偶子女:解决配偶工作,学龄子女就读附属学校。
(二)杰出学者
任职条件:
在学科领域内取得同行公认的突出学术成就,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带领推动相关学科领域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全职到校工作。
引进待遇:
1.岗位:长聘教授;
2.薪酬:80-100万元;
3.住房: 150㎡或等值货币补贴;
4.平台经费:600万元;
5.团队建设:配备1-3名科研助手,协助组建科研团队,全校实验平台开放共享;
6.配偶子女:解决配偶工作,学龄子女就读附属学校。
(三)攀登学者
任职条件:
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重点领域取得突出学术成果;具有助力本学科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类不超过50周岁),全职到校工作。
引进待遇:
1.年薪:60-80万元;
2.住房:90㎡或等值货币补贴;
3.平台经费:150万元;
4.团队建设:协助组建科研团队,全校实验平台开放共享;
5.配偶子女:学龄子女就读附属学校。
(四)特聘研究员
任职条件:
在海内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或在海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著名企业从事科研工作三年以上的优秀博士、有培养潜力的青年骨干,在相关学科领域已达到破格晋升我校教授(或研究员)的条件,经评审认定具有发展潜力。年龄一般不超过38周岁(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类不超过43周岁),全职到校工作。
引进待遇:
1.年薪:40万元;
2.住房:50万元;
3.平台经费:40万元;
4.团队建设:协助组建科研团队,全校实验平台开放共享;
5.子女入学:学龄子女就读附属学校。
(五)直聘/准聘教授(研究员)
任职条件:
直聘教授(研究员)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通过学校组织的学术评价,达到我校专业技术四级岗水平;准聘教授(研究员)须通过基层单位学术评价及学校认定。具体条件可直接咨询相关学院(平台)或学校人力资源部。准聘岗位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类不超过45周岁),全职到校工作。
引进待遇:
薪金年收入30-35万元人民币。学校提供住房补贴45万元人民币,科研平台建设经费35万元人民币(文管类20万元人民币)。学龄子女就读附属学校。
(六)特聘副研究员
任职条件:
具有优秀教育背景,在相关学科领域已达到破格晋升我校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的条件,经认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类不超过35周岁),全职到校工作。
引进待遇:
1.年薪:30万元;
2.住房:40万元;
3.平台经费:30万元;
4.团队建设:协助组建科研团队,全校实验平台开放共享;
5.子女入学:学龄子女就读附属学校。
(七)准聘副教授(副研究员)
任职条件:
具有优秀教育背景,学术成果较突出,通过基层单位学术评价及学校认定。具体条件可直接咨询相关学院(平台)或学校人力资源部。年龄不超过35周岁,全职到校工作。
引进待遇:
薪金年收入20-25万元人民币。学校提供住房补贴35万元人民币,科研平台建设经费20万元人民币(文管类12万元人民币)。学龄子女就读附属学校。
(八)师资博士后
进站条件:
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理工类参加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文管类参加过省部级以上级别科研项目,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且已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
引进待遇:
作为后备师资培养,在站期间可不占指标评审副教授(副研究员),通过后直聘入校,享受副高引进待遇,或符合相关条件后常聘讲师留校。在站期间薪金年收入20-23万,学校另予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还可享受相关单位的绩效奖励。入选"博新计划"和"引进项目"的,国家拨付的资助待遇与学校待遇叠加享受;企业联合培养的,企业资助和学校待遇叠加享受;培养期间待遇可超100万。学龄子女就读附属学校。
(九)讲师/助理研究员(3年考核合格后入编)
任职条件:
取得博士学位证和毕业证。近3年,理工类参加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文管类参加过省部级以上级别科研项目)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且已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的论文、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年龄不超过32周岁。根据综合考察评价结果,给予相应引进待遇。
引进待遇:
薪金年收入15-20万元人民币起,学龄子女就读附属学校。除此之外,还可享受以下待遇:
A类:学校提供安家费10万元人民币(一次性到账),提供租金补贴15万元人民币,提供科研平台建设经费15万元人民币(文管类9万元人民币);
B类:学校提供安家费10万元人民币(一次性到账),提供租金补贴10万元人民币,提供科研平台建设经费10万元人民币(文管类6万元人民币);
C类:学校提供安家费5万元人民币(一次性到账),提供租金补贴5万元人民币,提供科研平台建设经费6万元人民币(文管类3万元人民币)。
四、应聘方式
请将应聘材料以“姓名-人才类别-院系/学科”命名(尽量整合为单个文档),发送至才引进办公室联系邮箱。
五、联系方式
请登录中国矿业大学人才招聘系统:http://zp.hrs.cumt.edu.cn/,查看申请具体岗位及提交个人简介,同时将应聘材料以“姓名-人才类别-院系/学科”命名(尽量整合为单个文档),发送至各学院(平台)联系邮箱并抄送rsc_xdzhong@163.com及人才引进办公室或博士后管理办公室邮箱。
六、各单位联系方式
(一)各单位联系方式
序号
单位
联系人
联系方式
1
矿业工程学院
张吉雄
电话:0516-83590502 邮箱:2011@cumt.edu.cn
2
安全工程学院
郭梅香
电话:0516-83590596 邮箱:guomx@cumt.edu.cn
3
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李树忱
电话:0516-83590609 邮箱: scli@cumt.edu.cn
4
机电工程学院
王忠宾
电话:0516-83590798 邮箱:wzbcmee@163.com
5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王雪松
电话:13913455365 邮箱:wangxuesongcumt@163.com
6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吴慧蕾
电话:0516-83591000 邮箱:5254@cumt.edu.cn
7
化工学院
王启立
电话:0516-83591059 邮箱:scet@cumt.edu.cn
8
环境与测绘学院
郑南山
电话:0516-83591301邮箱:znshcumt@163.com
9
电气工程学院
江国
电话:13776792174 邮箱:jiangguo@cumt.edu.cn
10
低碳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刘尊旭
电话:0516-83592798 邮箱:zxliu@cumt.edu.cn
11
材料与物理学院
冯培忠
电话:0516-83591877 邮箱:pzfeng@cumt.edu.cn
12
数学学院
范胜君
电话:0516-83591501 邮箱:shengjunfan@cumt.edu.cn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周勇
电话:0516-83591702 邮箱:yzhou@cumt.edu.cn
14
经济管理学院
朱晓东
电话:0516-83591158 邮箱:2318@cumt.edu.cn
15
公共管理学院
李爱彬
电话:0516-83591466 邮箱:liaibin@cumt.edu.cn
16
马克思主义学院
程志波
电话:0516-83590880 邮箱:zhibocheng@163.com
17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徐剑
电话:0516-83591609 邮箱:jansenxu@hotmail.com
18
建筑与设计学院
冀朋元
电话:0516-83591966 邮箱:pengyuan196@163.com
19
人文与艺术学院
李广文
电话:0516-83598028 邮箱:renwenxueyuan88@126.com
20
体育学院
翟丰
电话:0516-83591828 邮箱:zhaifeng123@126.com
21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范军
电话:0516-83885680 邮箱:fanjun@cumt.edu.cn
22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亭
电话:0516-83995698 邮箱:liting@cumt.edu.cn
23
矿山互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丁恩杰
电话:0516-83590809 邮箱:enjied@cumt.edu.cn
24
国家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吕向前
电话:0516-83591115 邮箱:lxqcumt@126.com
25
碳中和研究院 江苏省煤基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王猛
电话:15150086868 邮箱:wangm@cumt.edu.cn
26
人工智能研究院
王殿辉
电话:0516-83886679 邮箱:dh.wang@cumt.edu.cn
27
人才引进办公室
陈建
电话:0516-83590211 邮箱:kdjszp@cumt.edu.cn
28
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张宁
电话:0516-83590200 邮箱:kdbsh@cumt.edu.cn
29
高端人才办公室
房坤
电话:0516-83590810 邮箱:talents@cumt.edu.cn
(二)各学院、平台人才需求计划
中国矿业大学2023年人才需要计划表
序号
单位
设岗类别
设岗学科/专业
应聘人员学术背景或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1
矿业工程学院
采矿工程/智能采矿
采矿工程:
1.矿业工程:绿色开采、深地开发及智能采矿;未来采矿(海洋资源开采、太空资源开采等);金属与非金属矿床开采理论与方法)。
2.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生态环境保护。
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地热开发与利用、低温系统流动传热等,地热等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4.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性材料、岩层改性等。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处理。
露天开采:
1.矿业工程:露天开采、绿色开采、智能采矿。
2.环境科学与工程:矿山环境治理与固废资源利用。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无人驾驶、大数据分析;
4.岩体力学:矿山工程力学、软岩体工程与加固、台阶控制爆破。
资源工程:
1.矿业工程:采矿工程有色金属方向(钨、稀土工程、铜、锰);矿物加工(有色固废行业综合再利用、钢铁行业综合再利用)。
2.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学,材料化学。
3.化学科学与工程:无机材料方向。
4.地理信息科学:资源开发与规划,物探等新技术。
5.管理科学与工程:资源开发与规划。
6.水利工程:地下水污染与控制 。
7.数学:流体建模方向,运筹学与控制论(智能决策方法及应用)。
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仪器仪表与传感。
联系人:张吉雄
电话:13912005505
邮箱:2011@cumt.edu.cn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1.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新能源、供暖、制冷与空调、热泵、发电、燃烧理论与技术等。
2.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热地质、水文地质等。
3.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钻井工程,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
交通运输工程
1.交通运输工程:轨道交通规划、运输经济、线路工程、道路材料、智能交通。
2.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处理。
4.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交运输系统优化)。
5.土木工程:道路工程、轨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
6.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管理优化、物流管理。
工业工程
1.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因工程、工业工程)。
2.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决策方法及应用。
3.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物流供应链管理。
4.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智能决策方法及应用)。
5.矿业工程:采矿工程矿业系统工程方向。
2
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方向)、公共管理(安全方向)、土木工程(安全方向)、应急管理、应急技术与管理
联系人:郭梅香
电话:0516-83590596
邮箱:guomx@cumt.edu.cn
消防工程
公安技术、经济学、化学工程(安全方向)、光学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建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职业卫生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粉尘防治、职业健康、降温方向)、电子信息与控制科学(监测监控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大气污染控制方向)、机械工程(过滤控制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过滤与防护装备新材料方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多相流、气溶胶方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与生物统计方向)环境工程、环境监测、毒理学、职业卫生监察、微生物学、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3
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1.岩土工程:土力学、岩石力学、基础工程、环境岩土工程、深部地下工程、地下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城市地下工程、智能建造;
2.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智能建造;
3.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
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传热与传质,地源热泵,地下空间环境调控,建筑节能理论与技术。
联系人:李树忱
电话:0516-83590609
邮箱:scli@cumt.edu.cn
力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及相关交叉学科方向。
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智能建造及相关交叉学科,工程管理相关基础或应用研究方向。
4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
联系人:王忠宾
电话:0516-83590798
邮箱:wzbcmee@163.com
机器人工程
机器人机构学与动力学,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机器人智能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
智能制造工程
智能装备设计制造,增材制造,智能工厂运行及管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配
5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
人工智能,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智能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电气工程等
联系人:王雪松
电话:0516-83590898
邮箱:wangxuesongcumt@163.com
信息与通信工程
无线通信,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磁场与电磁波,集成电路,微电子与器件物理,半导体物理,光学等
6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热地质、钻掘工程与探矿工程、岩土工程、力学、工程力学、水文地质、智能地质工程与地学大数据、环境地质,非常规能源地质与开发(包含地热、天然气水合物等在内的非常规能源地质及其开发领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测井
联系人:吴慧蕾
电话:0516-83591000
邮箱:5254@cumt.edu.cn
地质学
沉积学(碳酸盐岩方向)、构造地质学(教授)、煤地质学(教授)
地球物理学
地震学、地球电磁学、重力学、地磁学、海洋地球物理
水利工程
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文物理过程模拟与预报,环境变化与水安全,矿井水害防治,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利用,地下水污染与修复,地下水模拟与信息技术。
地理学
地球信息科学,地理学,大数据
7
化工学院
矿物加工工程
矿物加工、洁净能源、矿物材料、界面化学、固废资源利用、环境工程、智能控制
联系人:王启立
电话:0516-83591051
邮箱:scet@cumt.edu.cn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煤化工、工业催化、化工系统工程等方向
能源化学工程
生物质化工,CO2转化,光催化,电催化,储能
应用化学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本科过控专业、研究生化工过程机械专业优先考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方向为流体机械理论与装备,新能源材料与装备,过程模拟与智能控制等。
8
环境与测绘学院
测绘科学与工程
具有大地测量、工程测量、遥感、GIS、地理、大气、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背景
联系人:郑南山
电话:051683591301
邮箱:znshcumt@163.com
环境科学与工程
具有环境工程或环境科学相关专业背景,擅长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生态修复等研究方向者优先考虑。
9
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
不限于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
联系人:江国
电话:13776792174
邮箱:jiangguo@cumt.edu.cn
10
低碳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1.煤基能源的清洁高效燃烧与转化,燃烧污头物排放控制,燃烧检测与控制,智慧能源;
2.煤基能源清洁生产与高效利用过程的工程热物理;
3.多相流实验及数值模拟,流体机械内部流动,流体机械性能优化与数值仿真;
4.相变储能、热化学储能、电池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
联系人:刘尊旭
电话:83592798
邮箱:zxliu@cumt.edu.cn
11
材料科学与物理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等学科方向中和学校特色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
联系人:冯培忠
电话:0516-83591877
邮箱:pzfeng@cumt.edu.cn
物理学
计算凝聚态物理、光学、理论物理、无线电物理等研究方向
12
数学学院
数学、统计学科
数学、统计学
联系人:范胜君
电话:0516-83591501
邮箱:shengjunfan@cumt.edu.cn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视频图像处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密码学、软件工程、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应用数学、统计学
联系人:周勇
电话:0516-83591702
邮箱:yzhou@cumt.edu.cn
14
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运筹与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物流与供应链理论、数据挖掘与商务分析、信息系统与管理、电子商务、管理系统工程、金融工程等
联系人:朱晓东
电话:0516-83591158
邮箱:2318@cumt.edu.cn
工商管理
1.企业管理:营销战略、消费者行为、营销模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等
2.技术经济及管理:技术创新、创新创业管理等
3.会计学:环境会计、智能会计、公司财务、成本管理会计、审计等
应用经济学
1.金融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公司金融、资产定价、风险管理、金融数学等
2.经济学: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宏观经济管理、产业经济与政策、空间经济与政策、国际经济3.与贸易理论、环境与生态管理、资源管理与政策、区域发展管理等
15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分析、行政学理论、电子政务、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智慧政府、计算社会科学、政治学理论、公共经济学、政府治理改革、城市治理等;且至少1个学历符合相关专业
联系人:李爱彬
电话:0516-83591466
邮箱:liaibin@cumt.edu.cn
土地资源管理
研究方向为:土壤学、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综合整治、土地信息系统、自然资源政策与管理、不动产权属管理等;且至少1个学历符合相关专业
应急管理
研究方向为:危机管理、安全管理、风险评估、舆情管理、城市安全、韧性城市、大数据与应急管理、应急信息系统、应急决策仿真、应急预案与演练等、灾害治理等;且至少1个学历符合相关专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评价、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决策与发展战略等;且至少1个学历符合相关专业
16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人:程志波
电话:0516-83590880
邮箱:zhibocheng@163.com
17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英语
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
联系人:徐剑
电话:83591609
邮箱:jansenxu@hotmail.com
德语
德语语言文学
18
建筑与设计学院
设计学
1、室内设计
2、设计学/设计历史与理论、工业设计及其理论
3、机械设计/工业设计及其理论
4、工业工程/产品创新与人因工程
冀朋元
0516-83591966
pengyuan196@163.com
建筑学
1、建筑历史及理论
2、建筑设计及理论
3、城市规划与设计
4、建筑技术科学
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城市设计、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矿区生态重建 、乡村规划 与设计、乡村振兴与古村落保护
19
人文与艺术学院
文学
文艺学(文艺美学、文化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应用、认知语言、计算语言)、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广义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唐宋文学与域外汉籍、明清)、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国文学、中外文学比较)
联系人:李广文
电话:0516-83598028
邮箱:renwenxueyuan88@126.com
新闻传播学
从事网络、媒介和传播研究,所在学科包括但不限于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法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环境法学、能源法学、信息法学、科技法学
艺术学
音乐理论、音乐教育、艺术管理、作曲理论、舞蹈编导、音乐表演(古筝、乐队指挥)、美术学(油画;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艺术学理论(西方美术史,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
20
体育学院
体育学
体育学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联系人:翟丰
电话:0516-83591828
邮箱:zhaifeng123@126.com
21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采矿工程
1.采矿工程:绿色开采、深地开发及智能采矿;未来采矿(海洋资源开采、太空资源开采等);金属与非金属矿床开采理论与方法;化学采矿、微生物采矿、煤炭地下气化;智能采矿
2.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生态环境保护
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4.核科学与技术:矿井放射性污染监测及防治、新型防辐射材料研发方向
5.力学:流固耦合力学、渗流力学、断裂力学、岩石力学
6.电子科学与技术:传感器、智能探测、光电检测与光学诊断
7.管理科学与工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矿业法研究
8.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性材料、岩层改性等
联系人:范军
电话:0516-83885606
邮箱:fanjun@cumt.edu.cn
安全技术及工程
矿山灾害防控
22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力学
岩石力学与工程、渗流岩体力学、采动岩体力学、流变力学、岩石强度理论、岩石损伤与断裂力学、深部地热能开采、页岩气开采、CO2地质存储、深部空间利用、深部多场耦合岩体力学、基于能量的强度与破坏理论、固体资源流态化开采原位力学理论、应力可视化理论与技术、深部环境监控理论与技术、深部储能技术、地质力学与地质工程等
联系人:李亭
电话:0516-83995698
邮箱:liting@cumt.edu.cn
土木工程
土力学、特殊土/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深土力学、冻土力学与工程、可燃冰开采、海洋岩土力学与工程、月壤力学与工程、太空采矿、井筒建设与监测、岩石力学、岩石动力学、岩体渗流、深部地下工程、深埋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轨道交通工程、地下结构、TBM与盾构技术、环境岩土工程、能源地下结构、注浆技术等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下空间开发、岩土工程、浅层地热能开发、勘探地球物理、地球物理反演、智能钻探、大数据智能算法与反演等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制造工程、工程设计与分析等
控制科学与工程
智能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等
23
国家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矿业工程
矿物加工理论、工艺与设备,矿物浮选,矿物分离过程强化,表界面化学,矿物材料,选矿智能化
联系人:吕向前
电话:0516-83591115
邮箱:lxqcumt@126.com
化学工程与技术
水污染控制,低阶煤提质与高附加值利用,固废利用,新能源与新材料
环境科学与工程
固废资源化,土水污染治理
24
矿山互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
赵小虎83590811,15805216662,xiaohuzhao@126.com
信息与通信工程
物联网工程、传感器技术、物联网通信
控制科学与工程
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技术、机器视觉
电子科学与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传感器技术
机械电子工程
机电一体化、矿山物联网设备
矿业工程
专业方向需交叉融合于矿山物联网领域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专业方向需交叉融合于矿山物联网领域
测绘科学与技术
专业方向需交叉融合于矿山物联网领域
地质工程
专业方向需交叉融合于矿山物联网领域
25
碳中和研究院&江苏省煤基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地质利用、甲烷减排、地质新能源开发
联系人:王猛
电话:15150086868
邮箱:wangm@cumt.edu.cn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等
二氧化碳捕集、资源化利用、煤炭低碳洁净高效利用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
CCUS及地质新能源开发
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CCUS及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利用
生态学、地理学、管理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等
生态碳汇、碳监测、碳管理、碳金融
26
人工智能研究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控制、计算机、计算数学、应用数学
联系人:王殿辉
电话:0516-83886679
邮箱:dh.wang@cumt.edu.cn
(三)中国矿业大学人力资源部网址:http://hr.cumt.edu.cn
联系方式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邮编 : 712100
综合办公室电话 : 029-87080055
主管领导 : 闫德忠 网管员 : 李平 杨萍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